我校举办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专题研修班结业典礼暨学员作品成果展
10月26日,由我校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专题研修班”结业典礼暨研培成果展在致远楼视频会议室举办。
为期一个月的研培活动中,学员们在来自省内外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的引领下,深入研究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探索其在旅游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模式,打破非遗与旅游之间的壁垒,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为二者的深度融合培育了专业人才。此次培训特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米军,西泠印社社员、中书协会员、省书协副主席薛虎峻,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楠,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蔡永江等行业内专家及学者授课,在专家的深度解析、名师示范和学员技艺的相互切磋的学习氛围中,系统提升了学员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深刻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相关知识;专家授课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帮助学员增强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也了解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展了学员的视野和思维,激发了创新思维和创意灵感。
在结业典礼上,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畅教授向参培学员顺利完成学业表示祝贺,并为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参培学员在结业作品展上回顾了培训开展以来的点点滴滴。对此次研培学习的教学及生活安排给予高度评价。通过此次培训,他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与旅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学员们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围绕“非遗与旅游融合”展开讨论,并表示一定要把本次学习的成果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促进甘肃文化强省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此次活动仅仅是兰州文理学院非遗传承人研培学习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通过在我校学习,更多的学员正在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振兴,在非遗传播、非遗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学校也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随时为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持续为非遗和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命贡献雁苑学府的力量。
研培成果展汇聚了我省洮砚制作技艺、保安腰刀、唐卡、剪纸、傩面木雕、兰州刻葫芦、庆阳香包等多个非遗项目和众多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在研培成果展中,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是学员们学习成果的生动展现,它们巧妙地将非遗元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其中,有的作品以传统手工艺为核心,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将非遗技艺融入纪念品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消费者提供了沉浸式的非遗旅游体验。本次成果展在校园内产生轰动效应,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观赏。展出的近百余件作品,均由来自我省的25名学员创作,学校领导及行业专家们对结业作品给予肯定,认为这些作品在创新性、可行性和文化价值传递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同时,也对学员们未来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道路上的实践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大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产业的升级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我校师生在课余时间不时走进展览现场参观学习,高品质的作品展设在校园内,让师生可以近距离地体验了解非遗文化,享受了一场非遗艺术的盛宴。走进展厅,师生们就被色彩艳丽的作品所吸引,剪纸、香包、唐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生动鲜活地跃然于展示墙上。同学们驻足于非遗作品前,或观赏实物,或聆听讲解,或交流观感,通过各种方式,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文学院非遗专业的一位本科生感慨道:“每一张剪纸作品都是一段故事,一幅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非遗传承大师们凭借着巧妙的手艺和无尽的创意,将普通的纸张转化为惊艳的艺术品。这些精致细腻的非遗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技艺,更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历史,我为灿烂的中华文明而自豪。”
兰州文理学院是文旅部最早进行非遗研培的院校之一,非遗培训与作品展不仅让在校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非遗传承的故事,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在理论与实践的触碰中,技艺得以再次升华。本次非遗培训将非遗与旅游融合作为主题,引导学员以地方元素为主进行了旅游产品开发,力求让每位非遗传承人学到“真本领”。
展览结束后,学员向我校“非遗知识馆”捐赠了自己的非遗作品,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学员颁发了收藏证书。此次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结业典礼暨研培成果展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学员们学习成果的肯定,更是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这些专业人才的努力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将开启崭新篇章,在传承文化与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